1、工伤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如何赔偿
工伤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受害人有权需要公司进行相应的赔偿,赔偿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公司需要支付经济赔偿金。依据有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根据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1)经济补偿的计算依据是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具体为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薪资的规范。
(2)若工作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但不足一年,则按一年计算,若工作期限不满六个月,则需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薪资的经济补偿。
2.若职工已被认定为工伤,公司还需支付有关的工伤待遇,涵盖医疗费、停工留薪期薪资与伤残津贴(若构成伤残)。
3.若工伤致使伤残,依据伤残等级的不同,劳动者还可能获得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赔偿。具体的赔偿标准需参照当地的有关规定实行。
2、工伤认定与劳动关系确认
法律快车提醒你,确认劳动关系在大部分状况下是工伤认定的前置程序。这一需要的合理性及有关状况分析如下:
1.劳动关系的确认是工伤认定的基石。工伤认定的核心在于判断劳动者所受伤害是不是与工作有关,而这需要打造在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之上。
2.从法律规定层面来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有关公告明确指出,在进行工伤认定时,若存在劳动关系争议,需先通过劳动争议仲裁等法定程序来确认劳动关系。
3.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形。在某些特殊行业中,若用人单位认同劳动者的工作事实,且有关部门可以明确双方存在事实用工关系,即使未经过正式的劳动关系确认程序,也会会启动工伤认定程序。
3、非工伤是不是可劳动能力鉴别
非工伤状况下,劳动者一般没办法申请常规的劳动能力鉴别。
1.劳动能力鉴别主要适用于因工伤或患职业病致使劳动者身体存在伤残或功能障碍的情形,旨在确定其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为工伤保险待遇等提供依据。
2.在某些特殊状况下,劳动者或许会因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而面临劳动能力鉴别需要。
比如,当劳动者病情或伤情影响到其劳动能力,且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处置、医疗期等方面存在争议时,可通过有关规定申请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