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恶意转移财产的行为在法律上怎么样认定
1.主观方面:转移财产乃出于恶意,旨在躲避债务,而非正常的买卖或处分举动。
2.时间节点:一般是在债务生成后或是诉讼进程中进行转移动作。
3.行为方法:像免费把财产出售出去,或者以明显不适当的底价将财产出售等。
4.对债权人的影响:这种转移行为会导致债权人的债权很难达成或者没办法达成。
比如,当债务人得知马上被起诉时,把自己名下的房地产以极底价格出售给亲朋好友,这种行为非常或许会被认定为恶意转移财产。法律对这种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债权人可以通过诉讼等渠道请求撤销该转移行为,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恶意转移财产在法律上会面临什么样的处罚
1、恶意转移财产的行为在法律上怎么样认定
恶意转移财产的处罚因情形而异。
在民事诉讼中,若在法院实行阶段,被实行人恶意转移财产,法院可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手段。若情节紧急,可能构成拒不实行判决、裁定罪,依据《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紧急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离婚分割财产时,一方恶意转移夫妻一同财产,在离婚分割夫妻一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结婚以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第三分割夫妻一同财产。
3、恶意转移财产行为在法律上需承担什么责任
恶意转移财产指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导致人民法院没办法实行的行为。其责任分民事和刑事两方面。
民事方面,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撤销该转移行为。依据《民法典》规定,若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影响债权人债权达成,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同时,转移行为无效,财产应返还。且法院可对恶意转移财产者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手段。
刑事方面,若情节紧急,可能触犯拒不实行判决、裁定罪。依据《刑法》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实行而拒不实行,情节紧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特别紧急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当探讨恶意转移财产的行为在法律上怎么样认定时,其实还有很多与之有关的要素值得关注。譬如,在离婚案件中,假如一方在知道可能面临财产分割时,忽然将名下房地产底价出售给亲属,这种明显不适当的买卖行为就非常可能被认定为恶意转移财产。又或者,在债务纠纷里,债务人在债权人催讨债务期间,偷偷将我们的存款转移到别人账户,以此逃避偿债责任,这也是典型的恶意转移财产行为。若你对恶意转移财产行为的法律认定,与它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界定仍有疑问,不要迟疑,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