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报警管不管用
合同欺诈报警是管用的。当受害人遇见合同欺诈行为时,有权向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报案。
1.尤其是当欺诈行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们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达到肯定标准(如二万元以上)时,公安机关会受理并展开调查。
2.受害人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搜集有关证据,以便帮助合同诈骗罪的立案侦破。
因此,面对合同欺诈,准时报警是维护自己权益的有效方法。
2、合同欺诈的刑法规定是什么?
依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欺诈的刑法处置如下:
1.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们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紧急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紧急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该条约详细列举了合同欺诈的几种容易见到情形,如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别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的票据或其他不真实产权证明作担保等,为打击合同欺诈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合同欺诈的容易见到情形有什么?
找法网提醒,合同欺诈的容易见到情形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虚构合同主体:欺诈方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别人名义签订合同,使受害人在不知道真实状况的状况下与之买卖。
2.伪造担保:借助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不真实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履行的担保,骗取受害人的信赖。
3.诱骗签订和履行合同:欺诈方在明知自己无实质履行能力的状况下,通过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办法,诱骗他们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从而骗取更多财物。
4.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故意隐瞒与合同有关的要紧事实或虚构有关事实,误导受害人做出错误决策。
5.设置合同陷阱:在合同中设置不公平、不适当的条约或条件,借助受害人的疏忽或无知,使其在无声无息中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