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签订合同存在什么风险问题
签订合同存在的风险可能来自于合同主体的资质、合同的签订过程与合同条约的具体内容:
1.合同主体的风险不容忽略。主体资质缺陷可能致使合同效力存在缺陷,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超越有效期或未经年检,或者未获得必要的生产许可证等。
2.假如签订合同的主体不拥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或者超越经营范围签订合同,都可能引发风险。
3.履约能力不足也是一大风险点,如注册资本低于合同标的额、实质生产能力明显难以满足合同需要等。
4.合同效力问题,如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存在可撤销、可变更的情形,都可能影响合同的实行。
5.合同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合同内容表述不规范,也会致使合同无效或产生纠纷。
6.合同签章问题,如仅签字或仅盖章、加盖非合同专用章等,都可能影响合同的生效。
7.合同变更未签署补充协议,而是在合同文本中手写修改,也会带来风险。
2、怎么样辨别并应付合同风险
法律快车提示为了有效辨别并应付合同风险,合同当事人需要采取一系列手段:
1.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合同主体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知道。核实他们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的有效性,确认他们是不是拥有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
2.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仔细审察合同内容,确保合同条约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特别注意合同中的免责条约、可撤销、可变更的情形与合同效力等重点条约。
3.在合同签章环节,要严格根据合同约定进行签章,防止出现仅签字或仅盖章、加盖非合同专用章等情形。
4.合同当事人还可以考虑在合同中约定风险承担机制、违约责任条约与解决争议办法等,以便在合同实行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可以准时、有效地解决。
3、合同条约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合同条约中的法律风险是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风险可能来自于合同标的、数目和水平、验收据款、价款、履行条约、权利义务条约、包装条约、风险承担、违约责任条约与解决争议办法等多个方面。
2.为了防范这类风险,合同当事人需要在签订合同时对这类条约进行仔细审察和约定:
(1)在约定合同标的时,要明确标的物的名字、品种、规格、型号等详细情况;
(2)在约定数目和水平时,要明确计量单位、水平标准与质保期等重点信息;
(3)在约定验收据款时,要明确水平验收标准和方法;
(4)在约定价款时,要确保数字、货币单位与支付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在约定履行条约时,要明确履行期限、履行地址与履行方法等重点信息;
(6)合同当事人还需要特别注意权利义务条约的对称性,防止过于偏重一方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