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经营惨淡,2/3以上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况,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讲,是“最为难啃的骨头”。从1997年开始,为了达成国企三年脱困,国家除去需要在国企范围本身进行改革外,还颁布了多项配套手段来剥离国企的负担。为了拯救国有企业,包含国家的注资、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筹资、债转股、中央储备金、贴息贷款,国家花了2万多个亿——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天文数字。,央企达成收益超越1万亿,这其中,收益超越一百亿元的央企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业进入了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比增加了10家。到,在国有企业创造的价值当中,央企占到80%。
在央企效益大为好转、实力飞速膨胀的同时,源于社会各界针对央企的质疑和非议也愈加多[2]:
1、央企对海量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享有独占、垄断地位,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这不只限制了正常的市场角逐,更紧急损害了买家的利益。现在,中国石-油的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7%,天然气国内年产量占全国的80%,炼化商品占据了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移-动控制着4.57亿户的移动通讯——垄断着十几亿百姓生活必需品,这被视为是不少央企每年赚取巨额收益是什么原因所在。
2、央企的脱困,并不是来自于央企的管理水平有非常大程度的提升,而是把老百姓的钱填进了国企的黑洞,由全民买的单,除此之外,资产资本化,这也被一些专家看作是央企这类年加速进步的秘密所在。
3、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而占有资源不到40%的非国有经济,其创造的GDP增长近70%,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在80%以上,这样来看,央企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与它们占有些社会资源、享受的各种政策优势相比,并不相称,相反,事实上央企收益的80%以上来自中*油、中*化、中*油、中*通、中*动、中*信等不到10家垄断企业,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要么经营困难,要么产能过剩,要么由于政策原因每年面临大面积的政策性亏损局面,央企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