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成年人监护人是指什么人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主要包括这类类别:爸爸妈妈是未成年子女天然的监护人,这是法定的监护关系。如果爸爸妈妈过世或者丧失监护能力,就由以下有监护能力的人根据顺序来担任监护人,分别是祖爸爸妈妈、外祖爸爸妈妈;兄、姐;其他想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不过得经过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的赞同。除去上述法定监护人以外,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有关组织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2、未成年人监护权变更有什么法律程序
未成年人监护权变更主要有两种渠道及相应程序:
1、法定监护变更
当监护人出现紧急侵害被监护人权益等法定情形,如推行紧急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等,有关个人或组织可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监护资格,并确定新监护人。这类个人或组织包含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等。法院会综合考量被监护人意愿、各方监护能力等原因依法判决。
2、协议监护变更
若现有监护人之间就变更监护权达成一致,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基础上,各方可签订书面协议。然后依据实质状况,必要时到有关部门备案,譬如涉及未成年人户籍等事情变更的,需到户籍管理部门说明状况。若变更涉及对被监护人权益重大影响,也可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确保变更合法有效。
3、未成年人监护权变更需遵循什么法律程序
未成年人监护权变更主要有两种渠道及相应程序:
一是协商变更。若现有监护人没办法履行监护职责或不适合继续担任监护人,有关法定监护人之间可就变更监护权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书面协议,自行变更监护关系。法定监护人顺序一般为爸爸妈妈、祖爸爸妈妈、外祖爸爸妈妈、兄姐等。
二是诉讼变更。若协商不成,可通过诉讼解决。由有关个人或者组织向法院提出申请,比如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等。法院会依据最有益于被监护人的原则,综合考虑监护人的监护能力、与被监护人的生活情感联系等原因,作出是不是变更监护权的判决。在诉讼过程中,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现有监护人存在不合适继续监护的状况。
当探讨未成年人监护人是指什么人时,大家了解法定监护人一般是爸爸妈妈。但此外,还有一些拓展状况需要关注。若未成年人的爸爸妈妈已经死亡或者没监护能力,祖爸爸妈妈、外祖爸爸妈妈,兄、姐,与其他想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在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赞同后,也可成为监护人。这其中还涉及监护顺序、监护资格撤销等复杂问题。如果你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确立、变更等方面还有疑问,不需要烦恼,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详细解答。